吴雷:致力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来源: | 作者:巴渝都市报 | 发布时间: 2019-10-14 | 63024 次浏览 | 分享到:

吴雷医生每天坚持会诊制度



人物:


吴雷,涪陵区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涪陵区第五届政协委员,农工党涪陵区委委员,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涪陵区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吴雷是一名区政协委员。在他看来,作为医生,就是要为患者减轻病痛,药到病除;而作为政协委员,则要为百姓发声,为群众代言。无论是医生还是政协委员,都是一份责任、一种使命。


干一行爱一行


治“未来可能发生的病” 


近日,记者来到涪陵区中医院治未病中心,见到正在忙碌中的吴雷,穿着白大褂的他正和其他医生一起,商讨患者的病情。把脉、针灸、推拿,开各种药方子,查看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商讨下一步的治疗方案,这是吴雷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治未病,相信每个人都好奇“未病”到底是什么?吴雷解释说,“未病”不是指没有生病,而是就个人身体而言,未来可能发生的病。中医里的“治未病”包含三方面: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治未病中心具备两大功能,一是健康干预、治疗疾病,二是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普及。 


吴雷之所以选择了中医这个并不热门的专业,一方面是因为在他看来,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瑰宝和独具优势的卫生资源,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同时,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幼体弱,受老中医徐如恩的指点以及主管中药师母亲的影响,他走上了职业医生的道路。 


干一行爱一行,靠着不断的学习,吴雷从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本科毕业,从基层医院的普通医生到医院管理者,再到三甲医院的治未病中心负责人,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工作。吴雷说,不管身处什么岗位,心系患者、治病救人就是他的职责。



做好本职工作


尽力减轻病人疼痛 


“今年4月中旬,有一个病人拄着拐杖走进治未病中心,一直声称他膝关节疼。在来我们医院之前,他在某骨科医院已经治疗了很多天都不见好转。通过对病人仔细检查后,我发现他的膝关节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在左侧臀部,梨状肌和臀大肌有肌肉损伤的情况。”吴雷谈及自己的“老本行”,眼里满是温暖。


当天,吴雷通过对患者详细的体格检查,结合自己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决定对病人进行针灸治疗。分别将针扎在臀部、膝关节后侧腘窝、小腿、踝关节等部位,共扎了六针。20分钟之后,吴雷让病人尝试扔掉拐杖行走。


病人很是害怕,抓住家属的手迟迟不肯放开。吴雷一边鼓励病人,一边让病人的家属做好保护工作。几分钟后,病人迈出步子,慢慢走了起来。一步、两步、三步……看着病人能正常行走,吴雷露出满意的微笑。


“谢谢吴医生!谢谢吴医生!”病人喜出望外,握住吴雷的手一个劲地对吴雷表示感谢。 


“明天如果还有疼痛,记得再来治疗。”临行前,吴雷对病人叮嘱道,并告诉他一些预防保健知识。


从业19年来,吴雷治好的病人不计其数。他不仅亲力亲为做好本职工作,更用“传帮带”的方式指导每一位年轻医生快速成长,让医疗优质资源在当地生根发芽。


医德医风是作为一名医生最重要的职业操守,医德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的优劣。吴雷一直将这句话列为座右铭,他用精湛专业诠释中医的本质,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诊治每一位患者。



积极献言献策


助推中医药事业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在今年区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上,吴雷提议,扩大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影响力,将其打造为涪陵独有的区域性文化名片,尽快推进落实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点校出版,让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在内的医学古籍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医学价值等得以彰显。 


“作为一名中医人,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有更多的对于中医药利好的消息和政策出台,能够使中医药这个老祖宗留下的瑰宝,在我们的新时代发扬光大。”吴雷表示,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他将围绕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点问题积极献计献策,认真研究中医药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助推中医药事业发展。 


在担任委员两年多时间以来,吴雷共提交了5件提案,均成功立案。其中,在区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吴雷、杨明高、程廷涛等委员联名提交的《关于依托涪陵区中医药打造中医特色市级医养结合示范中心的建议》提案,被评为2018年度优秀提案。


“中医药不仅仅是继承的问题,如何将现代科学技术和中医药传统研究方法相结合,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现在,吴雷正努力做大做强中医美容这块领域,他要让传统中医药迸发新的生命力。